网传14岁女孩的遗书,刺痛无数人:你养的是孩子,不是狗
-1-
昨天夜里,三张手写的遗书在各个社交平台流传。
据说,是上海南汇的一个14岁女孩,写下三张遗书后,选择跳楼自杀。
出于对逝者的尊重,这里不放出遗书的原图。
但它背后的故事,还是让人感到刺痛。
从网爆信息和遗书內容看来,女生刚上完初一,将要升初二班级,平常特别聪明。
父母对她的标准很高:班集体前十名,班级前二十,并常常在好朋友眼前,把孩子当做盲目攀比的专用工具。
可想而知,孩子压力很大。
但这还没有最槽糕的。
更糟糕的是,她的爸妈在人前彬彬有礼,人后却把所有坏脾气都给了孩子,动辄殴打、咒骂,甚至有时皮带抽腿、门外罚站。
女生多次彻夜失眠症。
她想不明白,为什么他们可以瘫坐在沙发上,指责一个在读书的孩子,仅仅因为他们是长辈吗?
她讲,她活成为了自身最不喜欢的模样。
也许这句话的身后,意味着的一种自尊心被踩踏以后的自我厌恶。
总之,女孩不愿再忍受这样的人生,并在遗书开头和爸妈约定:“若有来生,我们不要再见面了。”
与此同时嘱咐:“好好地待小弟吧,请停手这类损害。”
在决定跳楼之前,女孩做了3件小事:
她把零花钱整齐有序摆放在桌子。
留下字条,告诉爸妈,自己跳楼时踩了榻榻米,记得用抹布擦一下。
还把借阅卡和从公共图书馆借的书摆好,麻烦父母帮她还书。
-2-
看了遗书后,我一直希望能发生避谣,希望能有些人跟我说:这也是假的,是虚构出去的。
那个懂事的小女孩,真的放弃了这个令她失望的世界。
大家 提及儿时,一直会用很多幸福的语汇:天真无邪、无拘无束。
其实,童年期的孩子,是这个世界上最贫瘠的人口之一。
她们没有工作,沒有收益,沒有眼界,满全球都是有许多人需要的物品,却通常只有忍受。
任何一个成年人都可以装出一副高姿态,不怎么费力地诓骗他们,对他们颐指气使。
她们仅有靠爸爸妈妈的爱,才可以生存下去。
倘若亲人不喜欢他呢?那么就几乎撑不下去。
可惜,很多人根本意识不到这样的问题。
以前,一个男人勃然大怒地为我埋怨:
他与老婆离了婚,他抢去孩子的孩子抚养权。但令人费解的是,多年后,孩子仍然更喜欢母亲,对他并不亲密。
他想不明白:“我好吃好喝养着他,就算是条狗,也该摇摇尾巴!”
我一听这句话,基本知道了问题出在哪里。
很有可能他在化学物质层面,的确对孩子非常好,也花了许多钱给孩子购物。
但他从未把孩子,作为跟他一样公平的人。
而是心怀优越地施舍,指望着孩子能像狗一样对他感恩戴德,摇摇尾巴。
孩子都不傻,当然不肯降格为狗,跟他亲密不起來。
-3-
实际上,我一直不赞成一些浮夸的励志教育。
比如一些学校里,会特意组织煽情的讲座,然后看学生痛哭流涕地跟父母抱在一起。
有一些还花样翻新,让学员跪下、叩头,表述心怀感恩。
我设想了下,假如我会变图上的成人,坐到凳子上接纳一个孩子的叩首。
那我肯定要坐立不安,面红耳赤。
这已经并不是养孩子好似养宠物的问题了。
而是养孩子还不如养狗。
我从不会给小狗喂了点食材后,就在心中想:“你看看,我对你多么好,你可以要学会感恩,做一只对于我有效的狗!”
因为我知道,感情这回事,原本就是自然而然的东西。
真的喜欢你的孩子,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,他肯定也会爱着你。
带上自私自利的世俗的心去绑票的孩子,孩子也是能感受到的,他给你的爱会充斥着痛楚。
即便用一时的煽情,让孩子想起父母的恩惠,放弃尊严下跪、磕头。
做为父母,也不过是得到一个沒有自尊的仆人。
公平会话,才算是爱的基本。
你不肯蹲下来跟孩子对话,孩子就只能努力跳起来跟你对话。
这一跳,可能就是悲剧。
-4-
亦舒在小说集《半生缘》里,营造了生意人祝鸿才。
祝鸿才霸占曼桢,让她生下了孩子荣宝。
他表面上对荣宝很好,其实却摆足了架子。
就连在餐桌上,见到荣宝伸展了胳膊去挟菜,也需要拿筷子打一下,故作姿态地文化教育:“用餐也没个狼吞虎咽!一点规定都没有!”
荣宝对于此事居然习惯,就算被训斥,也仅仅低声抽泣着拾起木筷,随后再次扒饭。
许多人读到这里,都觉得祝鸿才可恶。
他却是无数父母的缩影。
有些人曾在网络上传出疑惑:为什么父母常常资询我的建议,随后否认它?
例如:“你要不要喝果汁?”
“要喝。”
“就这样吧,水果汁伤牙,并且你该减肥瘦身了。”
看起来平平无奇的会话,却十分久假不归——即然你已经决策不许我水果汁,为什么还需要跟我说?
其实,这是人们在潜意识里,通过否定孩子的意见来宣告“父母权威”。
这也是一种独占欲作怪的捉弄。
做父母的在给自己辩解时,常常要说:“哦,真的对不起,大家也是第一次做父母。”
可是,别忘了,我们不是每个人都做过父母,但我们每个人都做过孩子,知道做孩子是一种怎样的感受。
怎么可以因为摇身一变,做了父母,就背叛孩童时期的自己呢?
-End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