狗狗的情绪你真的懂吗
本章中,作者并不是要讨论狗狗拥有的所有情绪,而是选择了几个最主要的,对狗的行为影响最大的情绪。我们依次来了解下:
【恐惧】
恐惧是一个非常原始的情绪。由杏仁体起着主要作用,形成和搜寻那些曾经的恐怖经历,并且产生响应。同时,下丘脑的后部也起着重要作用,把信息从脑传到其他产生荷尔蒙的结构,比如肾上腺,产生“攻击或逃躲”的肾上腺荷尔蒙。
恐惧的狗狗,其行为表现上跟恐惧的人非常相似。往往是突然警觉,随即僵硬不动,呆立当场伴随着杏仁体剧烈地向大脑皮层(脑用来思考的部位)发送信号,等待得到应对此种场景的反应指引。同时,狗狗非常紧张的绷直身体,很可能瑟瑟发抖,眼睛圆睁,露出牙齿,心跳加速,呼吸急促。
如果遇到的场景是之前未经历的,那么记忆池里面没什么有帮助的信息。于是可能产生我们人类觉得难以理解的怪异行为。比如,从来没有见过巨型纸箱的狗,突然见到巨型纸箱在前方,一时间无法判断出原来这是个无生命的物体,而一下子产生莫大的恐惧。
恐惧是一种划分事物和事件性质的快捷工具,而哪些事物和事件被划归为恐惧的范畴,是基于之前狗狗的体验,特别是最初六个月里是否经历过这些事物和事件。让狗狗恐惧的范畴由两种情况组成:一是之前遇到过,而且被吓到了;二是生命中从来没遇到过,搞不清这是什么。
狗狗当前对于恐惧的反应方式,则取决于牠之前发现哪种应对方式更有效。有的狗狗会僵硬在当场,有的会逃走,还有的如果逃跑路线被阻挡,会逼不得已诉诸于攻击。事实上,很多的攻击都是由恐惧造成的,而不是由愤怒或所谓的支配。恐惧还是很多其他不当行为产生的根源,可以说是非常“强大”的一种情绪。
恐惧,同时还是学习的一种诱因。比如那只被巨型纸箱吓了一跳的狗狗,会变得不仅害怕这种样式的纸箱,今后还会在再次来到之前这个纸箱所在的地方时表现得紧张,即便纸箱已经不在那里了。这也是为什么狗狗表现出一些我们人类认为不合理的恐惧的原因,因为曾经在这里地方发生了一些让牠恐惧的事件,所以再次来到这里,即便没有任何异常,牠们也会因为之前经历的学习,而对该处显得恐惧。
【焦虑】
焦虑经常会和恐惧混淆起来,因为在行为表现上比较相像。但是焦虑是一种对恐惧的预期,没有具体的引发恐惧物出现,但推断将来会出现。
比较常见的就是分离焦虑,由于以往的经历,在判断出主人将要离家时,就开始产生焦虑的情绪,在主人真的离开后,会有嚎叫、啃咬家具、啃咬有主人气味的衣物、乱排泄等行为出现。通过这些行为,来排遣焦虑的情绪带来的压力。
这种焦虑,多发生在对人依赖强的犬种身上,并且释放焦虑的行为跟犬种有关,容易吠叫的犬种往往是诉诸于嚎叫吠叫,习惯使用嘴的犬种更常见撕咬物品。狗狗的时间观念不清晰,不经过脱敏适应辅导,牠们会以为主人永远都不会回来,因此对这种“被遗弃”的事件产生焦虑。
【愤怒】
愤怒和恐惧都有可能产生攻击行为,但愤怒和恐惧,其肢体语言有较明显的差异。
恐惧的产生,是源于狗狗的大脑判断潜在威胁环境出离自己掌控;而愤怒产生于狗狗判断牠的世界受到威胁,需要自己去搞掂。恐惧的狗狗明显地总是想逃离当场,耳朵向两侧、嘴巴往后缩;而愤怒的狗狗身体绷直,往前方迎向威胁。
愤怒,当然在自然界中也事关生存,对于侵入自己领地或争夺食物的威胁,如果不愤怒,不去对抗,则自身的生存必定受到影响。但对于驯化的狗,个体间的对抗很少,而讨好人显得更重要。于是驯化的狗拥有愤怒的情绪是比较少的。
但是,并不是说狗就不会愤怒了,因为这也是需要对狗狗进行引导和教育,让狗狗学会不去诉诸于这种情绪。因为,一旦在幼犬时,愤怒而攻击产生了效果,狗狗自然学会了用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,而成年后更容易产生这种情绪。愤怒也有学习的功效。
在自然界,狗从小就会从玩耍中习得控制自己的嘴劲,以免给同伴造成真正的伤害。而与人相处,我们也提倡从小教狗狗抑制咬力,控制愤怒的情绪,教会狗狗界限和限制。而对于任由狗狗自由发展不加干涉的,则往往在长大后给人狗生活造成严重的危险。因为,在人类社会生活,我们容不得狗狗这样不加干涉地长大,一旦造成对人的伤害,这种教训对狗来说是致命的,牠负担不起这种结果。
很少有狗狗毫无征兆地就爆发攻击,我们很难判断到底这只狗是精神有问题,还是牠们只是抑制了自己的恐惧或者愤怒的情绪。一些斗犬会被刻意训练成这样瞬间爆发,而对于普通狗,我个人认为是日常生活中没有注意对心态进行辅导,让狗狗的心理区间缺乏调节,瞬间进入释放区而导致的。更重要地是,普通主人认为的“毫无征兆”实际早就有肢体语言传达出来,只是主人看不懂而已。
需要说明一下,另外一种攻击,实际不是源自愤怒或恐惧,而是源自生物本能了,那就是捕猎的攻击性。实际产生这种攻击的情绪不是负面的情绪,而是正面的情绪,是由下丘脑另外的部分决定的。
对于引发攻击的情绪,除了恐惧、愤怒、捕猎,还有其他诸多因素,本章并未详细论述。只是说,狗狗采取攻击的行为来解决问题,无非是一种学习,即以前的经验。幼犬期,面对陌生的世界陌生的事物,幼犬会试图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应对,而一旦第一次采取的行为起到了效果,得到了功能奖励,牠今后也就更可能采用这一次的方法。通过吠叫驱赶了入侵者,以后就容易吠叫;通过攻击获得了玩具和食物,以后就容易攻击;捕猎小动物得到了快感,以后就更喜欢去捕猎;靠体罚制止了狗狗攻击,那也可能造成体罚者不在当场的情况下,狗狗依然诉诸于攻击。
我认为,压力,其实才是这其中的本质,我们真正要做的,实际还是识别压力,带领狗狗应对压力,调整心态,改变对干扰源的认知,以人狗接受的方法去解决压力。实际,这也是之前DOGTALK系列遛狗专题里面识别磁点,教狗狗如何面对“怪兽”,柔丝辅导法的科学之处,建议第一次读到这个话题的读者去翻查下之前的推文。
【幸福感】
幸福的,快乐的狗狗总是身体放松,面部舒展,身体从肩部往尾部摇摆起舞。快乐的狗也会摇尾巴,但这同时也是矛盾和不确定的表现。虽然有些学者说狗这么做只是假装扮萌,好哄我们人类更喜欢牠们更好地照顾牠们,但现代科学家还是非常坚信狗的确能体会幸福快乐的情绪。
有一部分学者认为,由于在进化中狗对于奖励和惩罚的学习能力,使得牠们乐意做能立刻得到奖励的事情,而不做得到惩罚的事情。比如饥饿让狗去找食物吃,吃了食物,得到满足,肠道释放的荷尔蒙就强化这种行为。而如果吃到一种让牠肠胃不适呕吐的食物,就释放一种厌恶的荷尔蒙,于是狗就不再去吃这种食物。所以,狗狗行为上的幸福快乐只是为了换取立刻的奖励。
但这种理论无法解释这个现象:夏天的松鼠把榛果藏起来等到冬天再来吃。
因为,你很难信服对于生命中头一年,没有体验过严寒和食物匮乏松鼠来说:牠知道残酷的冬天即将到来;冬天没有足够的食物;藏在这里的食物等几个月依然可以吃能够提供营养。
所以,能够解释的就是,在夏天,松鼠吃饱以后,对于把食物藏起来储存这个行为本身感到开心,即便这个行为没有立刻带来奖励。
另外,也无法解释为什么动物喜欢在窝外玩耍嬉戏。因为从进化来说,动物在显眼的地方玩耍嬉戏,就更容易被捕猎,这不利于生存。牠们应该老老实实在洞里躲着才是。事实上,此时的玩耍,是练习了社交技能,捕猎技能,这种效果也不是立刻得到奖励的,而要等好几个月后才会体现出作用。而另外,其实也就是因为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奖励,玩起来就是爽,玩耍能够给参与者带来幸福快乐的感受!
【爱】
要说狗“爱”牠们的主人,对于生物学家来说,他们不敢轻易用这个词,更觉得“依恋”这个词可能更准确些。
对于幼狼来说,“依恋”牠们的母亲对于生存至关重要。母狼保护和养育幼狼,幼狼学习母狼这些照看幼狼的技能,以后自己也可以胜任父母的角色。这种依恋很强,而且对于生存至关重要,母犬和狗崽之间也同样是这样的关系。所以很难认定狗与人类主人自己的情感不是真正的爱(或者依恋),而是扮萌换取人类的照顾。
另外,爱这种情绪的产生和其他正面情绪非常不同,爱来自于一种叫做“催产素”的荷尔蒙。这种荷尔蒙的分泌来自于母犬养育幼崽时,而现代科学也发现,狗在与人的友好接触时也会分泌这种荷尔蒙。经实验发现,狗在与人友好亲密接触时(比如抚摸和轻拍狗狗身体),狗体内的催产素分泌高达平时的5倍,而安多芬和多巴胺高达平时的2倍。人在这种接触下,也同样有这种效果。
这,难道不是爱的化学作用么?
【说说分离焦虑】
实际上,狗在驯化时,就刻意地选择了那些与人互动最好,最依恋人的那些个体。所以,可以说现代狗对人的依恋是人一手定制的,随时和人呆在一起才是牠们本来的常态,与人分离才是非常态。所以,我们现在把分离焦虑当作不当行为实际是不合理的,相反,这是狗最自然的一种行为表现。这也是我们驯化的一种副作用。
分离焦虑情况很普遍,很严重,通过作者进行的调查来看,可以推断全球同时有20%的狗在经历着分离焦虑。(在调查中,作者发现,即便很多主人声称自己的狗没有分离焦虑情况的,经进一步监控调查,也发现其中有大部分狗出现来回踱步、嚎叫的情况,只是没有破坏物品,没有乱排泄,叫声没被邻居投诉而已。)
准确的来说,我们通常用来描述分离焦虑的行为,更好地表达应该是“分离挫败”或者“分离不安”,而真正的“分离焦虑”,已经上升到严重的与体内荷尔蒙分泌有关的生理病症了,需要兽医介入配合药物才能真正治疗。
归纳一下本章关于分离焦虑的问题要点:
1分离焦虑的表现跟犬种有关,如前文所述。
2分离焦虑的情况严重程度跟狗狗性格有关,即比较独立的犬种,对人依恋程度相对较低的犬只,较少发生分离焦虑;而依恋较强的宠物犬伴侣犬则较容易发生。
3分离焦虑可以通过早期学习来重新建立人离开家对狗的意义,改变狗狗的观念。
4分离焦虑如果不加以干预,任狗狗日益积累,最终,会形成一种习惯。而到那时,最初导致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已经不重要了,而仅仅作为长期习惯延续下去。
5分离焦虑可以通过药物,补偿相应的荷尔蒙产生进行辅助治疗。
作为纠正分离焦虑,作者本章给出如下方法:
主要是调整狗狗对主人离家信号的解读,给予良好感受的体验。
曾经,主人起身穿衣服,拿包,拿钥匙,就等于要离开家,狗狗预期到将会产生孤独,于是开始焦虑。而现在,首先就是要改变这种引发行为对狗狗的认知。
- 主人穿好衣服,夸奖狗狗,给奖励;
- 主人拿起钥匙,走到门口,回来,夸奖狗狗,给奖励;
- 主人打开门,关门,回来,夸奖狗狗,给奖励;
- 主人出门,关门,打开门,回来,夸奖狗狗,给奖励;
- 主人出门3秒,打开门,回来,夸奖狗狗,给奖励;
- 采取潮水式的方式,出门10秒、3秒、1分钟、10秒、2分钟、3秒、5分钟、10秒,等等等等,开门回来,夸奖狗狗,给奖励;
一旦狗狗出现分离焦虑的行为表现,则退回上一步继续进行。
这样,去改变狗狗对主人出门行为的预期。以前,出门行为是预期会出现孤独和遗弃;现在,出门行为是预期到主人的归来和奖励。由于狗狗对时间长度缺乏清晰的认知,就会最终改变曾经的观念,不再出现焦虑,因为导致焦虑的原因已经改变了,变为了愉悦的奖励,所以,离家,就不是个事儿了。
当然,这里我认为还必须辅以其他工作,比如,运动的满足,运动后独自在家休息观念的建立,准备漏食玩具应对狗狗真实的无聊,确保环境中引发狗狗焦虑的干扰的存在(噪音、门外的动静、光线等)。
从小就开始进行这种脱敏辅导,自然最有效,对于可能已经养成习惯的,如果你尝试了几周以上方法都无效,就得咨询兽医,看是否需要借助药物了。
以上,就是本章讲到的狗狗的情绪。人和狗体验着相同的基础情绪,但人拥有着更复杂的情绪,以及更强大的能力,去用逻辑思维分离和识别这些情绪。人喜欢看恐怖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,而狗,自然不会故意去挑让牠们恐惧的事物来体验。了解到狗的这些情绪,我们才能更好地识别狗狗的行为原因,用正确的方法引导牠们走出负面情绪,而不是把人的感受转移到狗身上,认为狗像人一般承担着某些责任。我们把狗拟人化,是为了我们自己的爱,而要狗狗爱我们,我们就要更懂牠们。